开运app官网入口网页版下载
新闻动态

谁说米芾作品多败笔?看这幅53岁行书,人书俱老,几无败笔!_书法_笔法_五律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11:42    点击次数:186

说起米芾,可谓如雷贯耳,赞誉者有之,嗤之以鼻者也大有人在。小编前面也发过很多米芾的作品,自认也看过不少米芾的作品,但是对米芾的书风,还是无法精准把握,甚至小编认为很不错的作品,有书友直言“伪作”。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,米芾的作品中妙笔无数,但败笔也不在少数,而今天小编要分享的这幅作品,乃是米芾53岁晚年所做(米芾享年57岁),小编觉得这幅作品应为真迹,且此时的米芾人书俱老,这幅作品鲜有败笔,可谓神品。

米芾《唐诗五律》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,但借助现代科技,我们有幸能够欣赏到1:1超高清微喷复刻版。这种复刻版不仅在尺寸上与原作完全一致,而且在细节上也做到了极致还原。墨色的浓淡变化、笔画之间的牵丝映带、笔法的细微转折,都清晰可见。且复刻版还附上了现代释文,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意境。在临摹过程中,对照释文,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字与字、句与句之间的关系,从而更好地领悟米芾的创作意图与艺术风格。

推荐一幅米芾早期的《蜀素帖》的原大复制品,也是米芾鲜少败笔的一幅作品,只是早期作品书风与晚期有别,对米芾作品感兴趣的书友可以和这幅作品对比看看。

展开剩余81%

米芾的书法发展过程可以一句话概括,从“集古字”到“人书俱老”,以及跳脱固有法度。

☆晚年的心境与艺术突破。

行书《唐诗五律》书写的是唐代武平一的一首五律《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》。作品创作于米芾53岁之时,此时的他已步入艺术生涯的成熟期,历经岁月的沉淀与磨砺,心境与早年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。他不再是那个初出茅庐、在古人书法中摸索的青年,而是已然拥有深厚底蕴,正迈向“人书俱老”境界的书法大家。

米芾早年经历了漫长的“集古字”阶段,广泛临摹古人法帖,从颜真卿、柳公权到欧阳询、褚遂良,再到“二王”,几乎遍临诸家。然而米芾却不想拘泥于古风,他渴望突破,渴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。于是他开始大胆创新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刷字”风格。他曾自评“臣书刷字”,一个“刷”字,生动地体现了他书法的独特风貌。在《唐诗五律》中,这种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藏锋起笔,入纸后先逆锋,再衄挫、提按,行笔中侧锋并用,使得笔画饱满浑厚、绵里裹铁,张力十足。这种用笔方式,既保留了书法的传统韵味,又展现出他独特的个性与创新精神。与他早期作品相比,此时的米芾更加注重笔画的内涵与力量,将早年外露的爽劲化为内敛的筋骨之力,真正达到了“人书俱老”的境界。

☆对“二王”的反叛与超越。

米芾一生对“二王”书法极为推崇,早年更是以临摹“二王”法帖为主要学习途径。然而,到了晚年,他却发出了“一扫二王恶札”的惊人之语。这并非是他对“二王”书法的全盘否定,而是在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,对传统书法的一种反叛与超越。

“二王”书法以其秀逸、灵动的风格著称,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,笔法精妙,侧锋运用自如,展现出一种独特的优雅之美。然而,这种风格在书写大字时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米芾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,他认为“二王”笔法虽精妙绝伦,但难以驾驭大字。为了突破这一局限,米芾在继承“二王”笔法的基础上,进行了大胆的创新。

在《唐诗五律》中,米芾针对王羲之侧锋秀逸却难写大字的局限,采用了藏锋裹束的笔法。这种笔法使得笔画更加浑厚有力,能够更好地展现大字的雄浑气势。同时,他在作品中融入了唐代书法的雄浑气象,将魏晋笔法的灵动与唐代书法的雄浑相结合,实现了“法度”与“意趣”的平衡。在结字上,他既保留了“二王”书法的欹侧之美,又通过重心的左右腾挪、上下错落,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动感与活力。在章法上,他注重字与字、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与连贯,使整幅作品一气呵成,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与韵律感。

注: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核实处理

发布于:山东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开运app官网入口网页版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站群